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陕西延安石油天然气有限公司;西安石油大学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4606
成果描述:
|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第二大含油气盆地,油气资源量高达249亿吨,是国家重要的油气储备基地。延长油区位于盆地东南部,1907年打成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该区远离盆地生烃中心,成藏过程和油藏特征与盆地主体具有显著差异,是典型的浅埋深裂缝性特-超低渗油藏,勘探开发面临诸多世界性难题,建国以来国家组织了多轮石油会战,均未在此获得重大突破,原有理论与技术不能有效指导勘探开发。2003年以来,在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支持下,延长石油联合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组成“产、学、研”科研团队,取得了以下四个方面核心理论与技术重大创新,并形成了完整配套的勘探开发技术体系。在被认为“资源品位极为贫瘠”的源外地区获得重大突破,新增探明储量17亿吨,原油年产量由380万吨增加到1241万吨,连续9年千万吨以上增产稳产,推动鄂尔多斯盆地跃升为国内最大的油气生产基地,为国家能源安全和陕北革命老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攻克了低渗环境远离生烃中心“源外找油”的难题。建立了特-超低渗油藏“差异成储、多期运聚、源导共控”多期成藏理论,揭示了中生界原油在源外地区长距离运移、广泛分布、甜点式聚集的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指导在远离生烃中心源外地区取得重大勘探突破,勘探成功率由28%提高到56%,相继发现了3个亿吨级油田和21个中小型油田。攻克了致密基质中原油难以有效驱替的难题。发展了特-超低渗油藏渗吸-驱替渗流理论,揭示了渗吸-驱替双重渗流作用转换机制,建立了毛管力、渗吸速率分形预测等模型,构建了渗吸与驱替双重作用的“适度温和”注水开发技术。建成年产100万吨以上油田4个,自然递减率由18. 22%下降到12.60%。解决了常规压裂储层伤害大改造程度低的技术瓶颈。发明了高螯合度液态硼交联、微生物降残渣、纳米乳液助排等6种协同增效添加剂,研发了超低浓度低伤害胍胶和“携砂-驱油”多功能无残渣等高效压裂液体系,开发了纤维加砂高导流缝网压裂和小间距水平缝不动管柱“一层多缝”精细压裂技术。规模应用42300多井次,平均单井产量由0.5t/d提高到1.2t/d。解决了裂缝性水窜水淹驱油效率低的技术瓶颈。研发了自适应深部调控、“催化媒”复合耗氧低温空气泡沫驱油、润湿性/界面张力协同增效生物活性驱油和CO<,2>捕集-埋存-提高采收率一体化等技术系列。规模应用4812井组,累计增油470万吨,综合递减率由14.72%下降到8.03%。该项目获国家发明专利45件,实用新型专利62件,软件著作权10件,制定企业标准14项,出版专著21部,发表论文315篇,SCI/EI收录124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十年累计增产原油7281万吨,新增销售额3499.65亿元、利润725.66亿元,近三年新增销售额1063.95亿元、利润240.68亿元,连续9年对陕西省和延安市财政贡献率分别超过18%和80%,带动陕北11个国家级贫困县提前脱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