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哈尔滨维科生物技术开发公司;北京市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4603
成果描述:
| 禽肉蛋是人类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世界养禽量第一大国,养禽业已成为中国农业发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柱。但疫病的流行严重威胁着养禽业的健康发展,禽流感等重大疫病已得到有效控制,而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和传染性支气管炎(IB)等禽重要传染病仍是主要危害。自90年代中期,中国新出现疑似IBD和IB的禽传染病,感染鸡群死亡率高达60%、产蛋率下降20%,原有疫苗不能保护,使经济损失和防控成本每年增加20亿元以上,急需确定新病原、创制新疫苗。但存在着新型种毒鉴定选育、体外培养致弱及科学减负防控三大关键技术难题。该项目经20年攻关,取得如下成果。建立系统的病毒分离鉴定技术,率先确定了传染性法氏囊病和传染性支气管炎新流行毒株。通过病毒分离结合高通量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创建了新病毒发现与研究平台。90年代中期以来分离鉴定IBDV和IBV1117株,形成了完善的毒株库及标准血清库。率先确定了导致中国感染鸡群高死亡率的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vvIBDV)新流行株;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导致中国鸡群产蛋率下降的肾型IBV新血清型;证明这两种病毒为中国主要流行株,已有疫苗不能提供有效保护,揭示了中国禽重要传染病持续危害养禽业的根本原因。阐明新流行毒株变异机制,创建了2种病毒体外致弱技术体系,创立了IBDV新型反向遗传技术,揭示衣壳蛋白双位点突变是超强毒适应细胞及致弱的分子机制,创建了双位点突变筛选结合细胞培养的超强毒体外致弱技术体系。揭示了IBV特定区域点突变积累是强毒致弱的分子机制,创建了高通量筛选结合IBV体外冷适应快速致弱技术体系,为新疫苗创制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突破技术瓶颈,创制了针对流行毒株的3种新疫苗。攻克vvIBDV不能适应体外细胞培养致弱的技术难题,创制了首个源于中国超强毒流行株、适应细胞培养的灭活疫苗(G株)和弱毒活疫苗(Gt株)。突破IBV致弱周期长的技术瓶颈,创制了国际首个新血清型IBV活疫苗(LDT3-A)。制订了3种疫苗制造与检验规程及质量标准,创建了高效低成本的疫苗生产工艺。与国内外同类产品比较,3种疫苗均与中国流行株抗原匹配性一致、对强毒感染提供完全保护,且安全性高于同类产品。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创立了禽重要传染病科学减负防控新技术,建立抗体水平、攻毒保护率、环境病原和生产性能监测的免疫评价技术体系;创新IBD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配套免疫技术,对不同年龄鸡群提供全程高效保护,解决了使用国外中强毒力疫苗损伤鸡体免疫系统、造成免疫抑制的难题;创立IBV联合免疫技术,全程免疫次数由原来的13次减少到5次,节约防控成本30-40%,改善动物福利,提高肉蛋品质,改变了中国禽重要传染病频发难防的被动局面。获新兽药证书3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1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大北农特等奖1项、发表论文169篇(SCI 56篇),3种疫苗转让8个生物制品企业,在全国21个省区推广应用28亿羽份,直接经济效益1.5亿元,间接效益16.4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