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河北医科大学;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4490
成果描述:
该项目从2008年1月开始至2013年12月,历时六年。该项目针对临床上使用的紫杉醇等植物来源的抗癌药物价格昂贵,毒副作用大等问题,以日本榧树、东北红豆杉、加拿大红豆杉、美丽红豆杉、土木香、旋覆花、蓍草、蓝刺头、木果楝和漏芦等十种药用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萃取、层析等分离纯化技术以及一维、二维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高分辨质谱等鉴定技术,分离鉴定了93个单体化合物,其中新发现化合物28个,新骨架结构3个,并提出了新骨架结构的生物合成途径;新发现的稳定的三面体多环螺旋骨架结构,具有非常稳定的构象,且母核上有多个活泼取代基,可以制备一系列衍生物供抗肿瘤活性筛选。通过细胞活性筛选等试验,发现7个具有显著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并阐明了化合物抗肿瘤细胞增殖作用的构-效关系以及作用机制。该项目新发现的骨架结构和化合物为自然界中天然化合物的多样性增添了新成员,为药用植物特定部位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不仅丰富了自然界的天然化合物库,为植物化学分类学提供了分子结构依据,更重要的是可为寻找与临床上使用的紫杉醇等抗肿瘤作用相近且毒副作用低的具有开发前景的候选化合物,为药用植物特定部位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该项目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紫杉烷类化合物的核磁共振和质谱的波谱学规律特点,揭示了紫杉烷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规律,为复杂的紫杉烷类化合物平面结构和立体结构的解析提供了便捷、实用和可靠的方法,同时,也为快速寻找与临床上使用的紫杉醇等抗肿瘤作用相近的单体化合物提供了科学方法。该项目深入系统地研究了丹参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特征和药理活性,特别是在传统上被忽略的其主要成分丹参酮IIA(tanshinone IIA),以及tanshinone I、12-deoxytan- shinquinone B、salvianen、neotanshinlactone、yunnannin A、cryptotanshinone、danshenol A和dihydrotanshinone I等成分在抗肿瘤方面的活性,为丹参的深度开发提供了参考。该项目为进一步的药效学研究、质量控制、新药研发积累了大量重要的科学数据,促进了中国植物资源学、天然产物化学、有机合成化学、中药毒理学及中药安全应用等相关学科的发展,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培养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7名。该项目共发表论文56篇,其中SCI期刊收录论文41篇,他引445次(见课题论文收录索引报告),Chem. Rev. (IF=46.57)、European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IF=3.07), Current Organic Chemistry (IF=2.16)和Tetrahedrom Lett.(IF=2.38)四种期刊为专业顶尖杂志,累计影响因子共计185.34。授权发明专利两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