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白芨良种选育繁育与种苗质量标准研究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临桂县生产力促进中心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3910

成果描述:

题来源与背景:白芨集药用、美容和观赏于一身的兰科植物,应用前景日益广阔。随着白芨栽培规模不断扩大,野生资源急剧减少,收集和保护白芨资源是主要任务之一。此外,白芨分株繁殖无法满足栽培种苗需要,而且品种混杂,品质参差不齐,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植物组织培养具有繁殖系数高、生长快、提纯复壮等优点,白芨组培快繁技术也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但大部分都还处于试验阶段,存在组培苗移栽成活率低和栽培周期过长等问题。该课题组在广西科技计划的资助下,进行种苗进一步扩繁和栽培关键技术问题研究。通过该项目的立项,收集和保护白芨资源,筛选优良种质资源,进一步解决白芨大规模生产中的技术瓶颈,以便更好地推广应用,为白芨产业发展奠定基础。课题来源于广西科技厅攻关项目桂科重1355001-5-11的支持。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项目综合药用植物学、花卉学、生物技术、植物引种栽培、植物育种以及植物组培快繁技术等多学科技术理论和方法。针对白及存在繁殖系数低、种性退化导致白及种苗严重缺乏等问题。通过对广西及周边省份的白芨种质资源进行收集和引种,以其农艺性状和生理生化指标为依据建立白芨种质资源评价体系,从中筛选出优良品系采用杂交育种和化学诱导育种等手段进行种质创新,应用组培快繁技术繁育种苗,制定组培苗和假鳞茎分株苗的质量标准,为其规范化规模化栽培提供物质保障和技术支持。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通过优良单株选育法,筛选并登记了优良新品种‘桂白4号’白及1个。该品种植株长势旺盛,假鳞茎肥厚,富粘性,萌蘖能力强,膨大快,丰产性好,座果率高;最适高寒山区栽培,较一般野生种抗病、抗旱性强。成功引种了观赏价值更高的白花系列的白及。筛选了B2和B6两个性状优良的材料,后期性状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利用假鳞茎诱导已经使白芨组培快繁增殖系数增加至7.8,筛选了增殖系数最好的培养基配方。利用种子进行了无菌播种快繁体系的建立,增殖系数达到8.2;系统研究了利用种子直接诱导壮苗和生根,大大提高了规模化种苗繁殖速度和出苗率。在进行白芨组培苗炼苗后移栽成活率达到95%以上。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该项目部分技术已经成熟,部分研究成果可以达到规模化生产的要求。研究成果适用于农业领域。项目生产中注意相关仪器设备的正确操作使用,不存在危险性。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种苗价格较高,需要降低生产成本。种植周期过长,投资风险大。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