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3909
成果描述:
课题来源与背景:课题来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签订的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合同编号:桂科攻1298006)所属课题“漓江上游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防护林体系配置技术研究”,课题任务书编号:桂科攻1298006-2。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与桂林桂漓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承担,实施期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项目围绕漓江流域日益突出的水资源问题,针对上游水源林退化、水源涵养下降等生态问题,通过试验研究,筛选具有多功能的水土涵养植物种类,在生态系统退化山地构建促进水分下渗,增加水分壤中流的人工植被生态系统,集成配套技术;在生态严重退化的河岸带进行水土保持型植被恢复与重建,优化河岸水土保持林技术体系和模式。为保障漓江流域水资源安全、促进漓江上游生态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示范模式。通过桂橙一号、金桔两个果树品种与柱花草、白三叶、紫花苜蓿、特高黑麦草等牧草品种的套种,毛竹-茶树、毛竹-草珊瑚等竹林-中草药的套种,完成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树种的筛选。建立了果-草、毛竹林-中草药的水土保持防护林配套模式,建立高效水土涵养配套技术1套;并建立了果-草、毛竹林-中草药高效水土防护林示范区,面积20ha。示范区内果草套种模式比单一树种模式减少土壤侵蚀37.96%- 59.60%;比单一果树模式蓄水量增加8.90%-37.71%。毛竹-草珊瑚配置模式比毛竹纯林最大持水量平均增加16.65%,各毛竹-中草药植被配置模式相比毛竹纯林地表径流量减少16.92%-43.41%。对漓江下游旅游、农业、生活的生态需水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果草套种样地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氮磷钾均有上升,其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增加范围分别为30.56%-63.10%、54.10%-136.39%;全氮、全磷、全钾上升范围分别为46%-138.46%、19.05% -47.62%、47.03%-85.15%。在国内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篇,申请并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项,参与出版专著1部。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项目通过构建复合的水土保持防护林体系配套模式,可以实现水源涵养功能的同时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示范区内果草套种模式相比单一纯林的蓄水功能提高8.9-37.7%,保土效益提高37.9-59.6%;毛竹林-中草药套种模式相比单一毛竹纯林最大持水量增加16.6%,减少地表径流量16.9-43.4%,这对于漓江下游旅游、农业、生活的生态需水量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同时,示范区内可一地多用、一年多收,可以在相应的时间内获得2-3种以上产品的收获,这在数量和品种上都较单一种植优越,为带动地方科学致富、促进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示范。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该项目通过遥感加野外调查手段,分析和评估了漓江上游流域植被生态系统的变化及其水源涵养服务功能。在该基础上,选择不同水土流失的立地条件下,通过不同植被树种的筛选及其适应性分析,有针对性的构建不同的水土保持防护林体系配套模式,并对其水土流失及其对土壤条件的改良作用进行了研究,同时在漓江上游流域兰田瑶族乡建立了示范区。此外,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在兰田示范区内设立了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并投入包括林下经济(草珊瑚、黄精、铁皮石斛等)、优质特色水果(猕猴桃、金桔等)等多个课题组的人员在该基地开展研究及成果应用,对为该项目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奠定了基础。课题相关技术通过培训易于掌握,技术应用成本较低,安全可靠。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由于项目实施时间较短,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长期艰巨的任务。该项目所构建的水土保持防护林体系还处于小范围应用时期,其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还没有发挥作用。此外,该项目所研发的技术和试验研究成果也不够完善,需要不同的示范验证以广泛推广应用。应用推广措施包括:建立水土保持树种、优良经济苗木的筛选和繁殖基地,进行树种、品种的储备;完善不同植被优化配置模式的示范并建立示范区,由示范区所在地的科技及相关部门宣传有关科技信息,协调科学技术培训;普及生态环保知识,让全民意识到漓江流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