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热8号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木薯研究所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3826

成果描述:

课题来源与背景:广西是中国木薯生产的第一大省,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60%以上,种植面积400多万亩,年产鲜薯500多万吨。多年以来,该区木薯品种单一,主要种植品种仍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从南洋等地引进的南洋红(华南201)、印尼细叶(华南205),品种老化单产低。随着木薯生产和加工的发展,生产上迫切要求高产、高淀粉、适应性广的品种。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该品种的选育采用的是常规的育种方法,从国外引进木薯杂交种子,然后通过实生种子单株评比——单行评比——初级系比——高级系比——区域性品比——生产试验等国际上惯用的木薯选育种程序逐级严格进行筛选和评比,对各品种的适应性、发芽率、株型、抗逆性、结薯性能、收获难易、产量、淀粉含量等项目进行观测,从中筛选出适合广西生产且优于本地主栽品种的优良品种。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木薯研究所承担广西科技厅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木薯优势品种及栽培技术合作研发与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编号桂科合1140011-6)”,项目前期2010年2月从越南南方农业科学院横洛研究中心引入编号为KM316、KM140等8个木薯无性品系,经过当年隔离观察和繁种,2011年开始将引进的越南种质资源在广西进行品比试验观测,原编号KM316(杂交亲本KM98-1×KU50)扩繁至25株进行初级系比,2012-2013年进行高级品比试验,2014-2015年进行区域品比试验,经过单行系比、初级系比、高级品比、区域品比试验,编号KM316均表现良好。平均鲜薯产量3176公斤/亩,比对照华南205号增产21.7%。它的平均淀粉含量为28.9%,比对照华南205号的淀粉含量高0.4%。2014年起,在“非粮生物质能源产业关键技术攻关与产业化示范-木薯高产高淀粉优良新品种选育研究”(桂科重14121005-2-3)项目的支持下,课题组将选出的木薯品种编号KM316定名为木薯桂热8号,并在全区开始进行推广种植,累计推广种植面积已达1000多亩。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品种选育方法和技术路线创新:采用引进消化吸收路线,通过引进国外种质资源,解决广西的气候条件下木薯很少开花、结果现象,难以开展杂交育种的难题。所育品种有如下优点:选育品种产量高:2012-2013年进行高级品比试验,2014-2015年进行区域品比试验,经过单行系比、初级系比、高级品比、区域品比试验, 编号 KM316均表现良好。 平均鲜薯产量3176公斤/亩,比对照华南205号增产21.7%。它的平均淀粉含量为28.9%,比对照华南205号的淀粉含量高0.4%。桂热8号种茎越冬贮藏性能良好。桂热8号对细菌性枯萎病、红蜘蛛等木薯常见病虫害表现为中抗。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采用国际惯用的木薯选育种程序:引进国外种质材料—初级系比—高级系比—区域性品比—生产试验—品种审定—应用推广,逐级严格进行筛选和评比,对品种的适应性、发芽率、株型、抗逆性(抗病虫、抗寒、抗旱、抗倒伏等)、结薯性能、收获难易、产量、淀粉含量等项目进行观测,从中筛选出优良品种,并在生产上应用推广。木薯桂热8号经过7年的严格试验筛选,2016年8月5日经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品种具有:植株生长旺盛,株高2.5-3.2m,两到三级分枝,分支部位中等,一二级分枝高度分别约为1m和1.7m。成熟茎秆颜色为银灰色偏黄,茎内皮绿色;叶片7-9裂,叶型为倒卵形,顶叶颜色淡绿,成熟叶片深绿,叶柄绿色略带红色。薯为长条状,分布浅,分散分布。薯皮薄,外皮黄色,内皮白色,薯肉白色。一般亩产2.5~3.5t,鲜薯淀粉含量为28.9%。桂热8号对细菌性枯萎病、红蜘蛛等木薯常见病虫害表现为中抗。种茎越冬贮藏性能良好。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木薯桂热8号已在广西主要种植区推广应用,主要在南宁、武鸣,平南,北海等地种植,累计推广种植面积已达1000多亩。桂热8号为中晚熟品种,一般建议种植9个月后收获,否则淀粉含量和产量偏低。示范推广种植资金不足。桂热8号为新育成品种,品种种茎不足,繁殖推广速度慢。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