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3380
成果描述:
项目经过3年的查阅资料、田间调查、试验研究、技术推广,基本搞清了油橄榄园病虫害发生的主要种类及其发生规律,综合防治的关键措施,化学防治的最佳时间和用药种类,制定并推广了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方案,指导当地的油橄榄生产,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病虫害调查结果:通过调查,危害武都油橄榄的病虫害约有66种,其中病害6种、害虫57种、蜗牛3种,普遍发生且危害较重的病虫害4种,其中主要危害的病害种类有油橄榄叶部新病害(油橄榄叶枯病)、孔雀斑病,主要危害的虫害种类有油橄榄象鼻虫(大粒横沟象)、橄榄片盾蚧2种。主要病虫害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油橄榄叶枯病全年有2个发病高峰期,橄榄叶上的老病斑2月上旬开始扩展,第1个高峰期为4月上旬至6月上旬,10月中旬病情上升第2个发病高峰期,病情发展快,且病害在秋季的扩散侵染十分迅速严重。12月以后病害停止侵染,进入越冬阶段。孔雀斑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叶片,也能侵染果实和嫩枝,造成更大侵染,油橄榄感病后,病斑不断扩大,叶片受害部位周围渐失绿,后期变黄掉落。发病高峰期与油橄榄叶枯病相同。发病后植株出现大量落叶的症状,严重者叶片几乎落光,来年果树不能开花结果。大粒横沟象的成虫和幼虫均能为害,成虫主要取食油橄榄的嫩枝、树皮,幼虫主要横向危害油橄榄主干30cm以下韧皮部并侵入边材,致使输导组织受到破坏,从而妨碍树木体内养分和水分的输导和再分配,导致树势衰弱。大粒横沟象在陇南地区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枝干中越冬。5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幼虫危害盛期,翌年3月下旬化蛹;成虫活动盛期每年2次,分别为4月中旬和8月中旬至下旬。被害植株初期生长衰弱,叶片变黄脱落,失去生长结果能力,严重者整株死亡。橄榄片盾蚧以若蚧、成蚧及卵3种形态在油橄榄的枝条上越冬,2~3月是卵的孵化盛期。橄榄片盾蚧繁殖力很强,每头雌成虫产卵200~300粒;每年发生1~2代,且有世代重迭现象,世代极不整齐。3月上旬,虫口急剧上升,4月底~5月上旬为高峰期,是危害油橄榄的最严重时期;六月随着雨季的到来,雨水的冲刷以及天敌活动会使虫口数量急剧下降;一般在9月~10月份,接近雨季末期,又有一个小的发生高峰;12月下旬,开始越冬。油橄榄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油橄榄叶部病害在4月上旬和10月中旬,发病高峰前期选择异菌脲1000~1500倍液,多粘类芽孢杆菌2000~3000倍液进行防治,每隔10~15d喷药1次,连续喷药3~4次。根据大粒横沟象幼虫和成虫对油橄榄树木危害部位及危害时间不同,采用了幼虫虫害与成虫虫害2种防治方法。4月中下旬至5月与8月上旬~8月中旬上旬将绿色威雷400倍液或2%噻虫啉微胶囊悬浮剂1000倍液,采用喷雾,喷湿树干及地面稍湿润药液开始滴流即可,用量1kg/株药液。5月上旬~6月上旬与8月中旬~10月上旬选用1.5亿孢子/克球孢白僵菌可湿性粉剂采取地面浇灌或涂抹;地面浇灌:以400~500倍液浇灌树根周围直径60cm范围内,用量3kg/株药液;涂抹:使用黄土、牛粪、1.5亿孢子/克球孢白僵菌可湿性粉剂加水拌成泥,质量配比黄土∶牛粪∶白僵菌可湿性粉剂∶水=3000∶3000∶20∶2000,涂抹树干下部50cm至根颈部而后用地膜包裹。可利用成虫的假死习性,在树下铺网,清晨振动树枝,成虫受惊落入网中,集中处理。成虫越冬期结合果园施肥,在树干周围刨土捕杀越冬的成虫。油橄榄片盾蚧防治采用人工防治与生物药剂灌根相结合,以成虫越冬和幼虫孵化分散期防治为主。橄榄片盾蚧的防治在10月中旬至翌年4月上旬,结合修剪清除有虫枝条。对于虫口集中的又需要保留的大型骨干枝,采用细铜丝刷,刷除枝条上的越冬虫体,并收集烧毁;危害严重并感染煤污病,已丧失生长、结果能力的树,应沿根茎处整株伐除,并把伐除的树整株销毁;4月中旬至6月上旬、8月上旬至9月下旬,轮换交替使用使用4.0%甲维·氟铃脲微乳剂1500~2000倍液或2.0%阿维菌素乳油800~1000倍液,采取灌根方法进行防治。建立病虫害防治制度:油橄榄病虫害防治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建立完善的预测预报制度,选择抗病性强的良种壮苗,加强肥水管理及整形修剪,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整形修剪,改善园地条件、保持树冠通风透光,削弱病菌发生的生态条件。冬季清园关系到翌年病虫的发生量,对这一点要有足够的重视。物理防治与生物防治措施相结合,保护并利用害虫天敌、寄生菌,实行生物防治。严格遵守用药安全操作规程,尽可能使用生物制剂,同时控制农药用量,降低用药成本,提高油橄榄产量,改善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