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广西中医药大学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1990
成果描述:
课题来源与背景:该课题来源于2013年广西自然科学基金立项项目,其背景为广西是中国原发性肝癌死亡率较高的省份之一,在广西的肝癌高发区,其肝癌的死亡率高达5.01% /10万,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中国人民健康和生命的一大杀手,其危险性不容小视。随着大量肝癌流行病学研究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已发现了许多生物标志物、基因多态性与肝癌的发生有关,丰富了对肝癌发生、发展过程的认识,为肝癌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提高生存率打下了理论基础。该课题组前期工作不仅证实大多数正常组织不表达CT37,还发现CT37mRNA在肝癌中有较高的表达率(24/63,38.1%),提示它是一个颇具运用开发前景的抗原。研究目的与意义: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多因素作用、多基因参与、经过多个阶段才最终形成的复杂生物学过程,认识肿瘤生物学的特点和规律,特别是阐明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分子事件及其调控机制,进而找出理想的诊断技术,设计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肿瘤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向。CT37是否对肝癌细胞有该作用尚无相关报道。因此,该课题在确定肝癌组织中CT37表达的基础上,拟用CT37特异性引物与抗体筛选CT37表达阳性和阴性的人肝癌细胞株,利用RNAi和基因转入技术,了解CT37对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探讨其影响肝癌发生的机制。主要论点与论据:总结出CT37的生物学特征:下调CT37可抑制肝癌细胞7404的增殖能力,促进肝癌细胞的迁移能力,CT37可能与其他蛋白协同作用调节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为后续深入进行肿瘤特异性的生物学治疗奠定基础。论据:分别将转染后肝癌细胞HepG2和RNA干扰后的肝癌细胞7404,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真核重组质粒转染后的肝癌细胞HepG2的增殖能力无变化,RNA干扰后的肝癌细胞740472h至96h肝癌细胞RNAi239和RNAi239+RNAi145组的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增强,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这一结果显示下调CT37可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划痕修复实验检测细胞水平面迁移能力——上调CT37的肝癌细胞平面迁移能力无改变,而下调CT37的肝癌细胞在划痕后12h,各组细胞的修复速度较缓慢,其修复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划痕后24h,RNAi239组与RNAi239+RNAi145组下拨的划痕宽度明显缩小,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细胞垂直面迁移能力——上调CT37的肝癌细胞垂直面迁移能力无改变,CT37表达下调后,可引起穿膜细胞增多,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创见与创新:在前期CT37mRNA研究的基础上,利用RNAi和基因转入技术,结合细胞功能性实验检测CT37能影响肝癌细胞的生长行为,该成果有助于了解肝癌相关抗原CT37的生物学特征。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总结出CT37的生物学特征,为后续深入进行肿瘤特异性的生物学治疗奠定基础,有利于肝癌防治卫生事业的发展;通过课题研究培养硕士研究生2名;以注名广西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形式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3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1篇、国外期刊2篇;并在项目研究阶段总结项目阶段性结果,撰写学术会议论文并被SCI期刊收录1篇。均为社会间接经济效应,需在该基础上开展深入研究,密切联系临床,以实现社会直接经济效应。历年获奖情况: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