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心络通过活化Notch1信号通路促进脑梗死后远隔部位神经再生的研究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广西医科大学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0770

成果描述:

项目研究的背景及意义:脑卒中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高的特点,是全球三大主要致死致残原因之一。全世界每年大约有450万患者死于脑卒中,在900万病存者中有65%生活不能自理。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是脑梗死,占全部脑卒中的87%。超早期溶栓治疗是被证实为最有效的脑梗死治疗措施,但有严格的治疗时间窗限制,仅有3%-5%的患者能够及时发现病情并赶在时间窗内接受溶栓治疗。因此,寻找促进脑梗死后神经再生和重塑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医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已成为脑梗死治疗研究领域中的热点。中医药调节内源性干细胞可多靶点、多途径多用于微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中药复方制剂每种药物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机理,联合应用可同时激活多个靶点,使药效多能化,有望成为促进脑梗死后内源性神经血管再生及加速神经功能恢复的重要途径。该研究探讨通心络治疗对局灶性脑梗死后神经再生、血管增生及远隔损害的影响,为临床上通心络治疗脑梗死患者提供新的理论依据。该研究取得的成果:该研究发现大鼠脑梗死后同侧梗死灶周和丘脑远隔部位胶质细胞增生,提示疤痕增生,并且丘脑神经元大量丢失。进一步研究发现,通心络可促进健侧皮层运动神经元增殖和纤维增生,增生的纤维延伸至患侧皮层梗死灶周围,并且神经功能得以改善。该研究初步阐明了脑梗死后神经再生的靶点和调控手段,并揭示了脑梗死后神经再生对神经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目研究的研究成果以论著形式在国内期刊发表13篇,其中在国际神经病学权威杂志发表英文SCI论著3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7篇,待发表SCI论著1篇,在国内会议上发表会议论文3篇,促进了研究成果的传播。项目负责人于2013年参加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通心络改善实验性大鼠皮层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并促进大脑运动皮层神经纤维重塑的研究》和《通心络改善实验性大鼠皮层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并促进侧脑室下区和梗死灶周神经血管再生》通过墙报展示进行会议交流。该项目培养2名博士和2名硕士。存在的问题:课题组的实际操作中发现,通心络是复方合成中成药,组成成分有12种,作用机制各不相同,同时激活了多条通路,因此不能锚定通心络是通过Notch1通路活化促进神经再生。基于以上原因,该项目未能深入探讨通心络促进神经再生的机制研究,而侧重于其促进神经再生的现象学研究。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