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新品种选育-苦瓜多抗新品种选育及良种扩繁关键技术研究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5798

成果描述:

任务来源:该课题隶属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特色种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桂科攻1222009),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下达,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承担实施,任务书编号:桂科攻1222009-3B,施期限为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应用领域:农业。技术原理:开发分子标记,并运用分子标记辅助开展多抗聚合育种。考核指标:考核指标及完成情况对照表项目规定的考核指标实际实施效果完成与否:①育成苦瓜优良新品种1-2个并通过农作物品种审定。育成桂农科三号、桂农科五号、桂农科六号苦瓜优良新品种3个,并通过审定;获得3个抗白粉病耐冷凉弱光的渐渗系和36个F1BC6抗病近等基因系。超额完成。②集成1套高产稳产的苦瓜杂交制种技术,制种亩产量达25kg。集成《桂农科系列苦瓜种子生产技术规程》1项,可实现种子亩产50.59kg;研发苦瓜早熟促成栽培技术、高抗白粉病苦瓜的育种方法、尖孢镰刀菌苦瓜专化型的分子标记及其应用、苦瓜白粉病的保存方法各1项,并申报发明专利共5项,其中已获授权1项。超额完成。③在省级科技刊物上发表论文2-3篇。在省级科技刊物上发表论文5篇,其中SCI收录1篇,中文核心期刊发表4篇。超额完成。④建立苦瓜新品种繁育技术基地20亩,在广西苦瓜主产区开展新品种高产示范100亩。在武鸣里建建立苦瓜新品种繁育技术基地35亩;在南宁五塘、武鸣里建、玉林北流、柳州沙塘等苦瓜产区地建立新品种高产示范基地8个,面积620亩,经济效益比实施前提高18.79-27.15%。超额完成。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苦瓜起源于热带,作为热区特色作物其遗传育种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得并不多,随着苦瓜的保健功效日益被关注,苦瓜的育种科研也逐步得到重视。苦瓜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技术研究是该所的优势研究领域,经过20多年的持续研究,该所的苦瓜科研已形成一系列研究成果,科研水平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该课题所采用的研究方案是参考黄瓜、甜瓜、西瓜等在世界范围内研究得比较深入的葫芦科作物成功的研究方案,结合该团队多年来的研究经验制定的,研究结果表明该课题技术方案合理,技术路线明确,所获得的成果具有首创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特别是所开发的与抗白粉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为国内外该领域首次发表,所构建的高效种质创新技术体系亦为首次发布和应用。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①首次开发出与苦瓜抗白粉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及尖孢镰刀菌苦瓜专化型的分子标记,并建立了一套可操作性很强的苦瓜种质创新技术,通过这套技术成功创制了一批苦瓜抗白粉病、抗枯萎病种质及优良雌性系,为规模化苦瓜多抗育种奠定了种质和技术基础。②首次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出聚合抗白粉病、抗枯萎病、耐低温寡照、早熟等优异特性的苦瓜优良品种。③发明了一种适合蔓生作物高架栽培的栽培架,并利用其研发了苦瓜早熟促成栽培技术,可降低架材投入成本,提早采收和提高前期产量,实现大幅度提高苦瓜产值的效果。作用意义:①经济效益:课题组在南宁、柳州、玉林、百色等地建立核心示范区,累计进行新品种及新技术集成示范620亩,平均亩产达3100kg以上,比当地主栽品种增产10%以上,实现销售收入400多万元。由于新品种抗白粉病,同时采用了早熟促成栽培技术,投入减少了10%以上,前期产量比对照增加30%以上,根据2012-2014两年苦瓜在4-5月及9-10月的价格估算,核心示范区的亩纯收入比对照增加1500元以上。课题实施至今新品种新技术辐射推广累计2多万亩,实现年新增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②社会效益:通过新品种、新技术及现代农业生产模式进行示范应用,带动周边地区农业生产的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推动蔬菜产业化技术升级,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安全生态的蔬菜产品,另一方面帮助农民实现增收致富,社会效益巨大。③生态效益:抗病品种的选育是从源头上减少农药施用的最有效措施,结合苦瓜病虫害综合防控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实现农药、化肥的减量化,减少其淋溶、挥发、残留对土壤、水源、空气及产品的污染;同时通过推广生物肥料、生物防治剂,推进节水、节能、节地和清洁生产等措施,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因此,对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体系具有积极的意义。推广应用的范围、条件和前景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该研究得到3个抗白粉病、抗逆性强、耐热耐湿的苦瓜优良新品种,集成了1套种质创制技术,育成了一批优良育种材料,开发了1批与白粉病抗性连锁的实用性分子标记,研究集成苦瓜早熟促成栽培技术1套、苦瓜白粉病综合防控高产优质栽培技术1套、《桂农科系列苦瓜种子生产技术规程》1套,为该区苦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品种及技术支撑。同时,经过种质交流和异地鉴定课题组也发现,在广西抗病的品种,在其它地区不一定抗病,说明苦瓜白粉病菌存在不同的生理小种或不同区域病原菌差异较大,需加大研究力度,发掘出更多实用性的抗性基因及其分子标记,推动苦瓜抗病育种进程。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