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分子检测研究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5753

成果描述:

2010年南宁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合同编号:201003045C-7)。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位居全球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第三位。近20年来,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方法不断改进,但是患者的预后并未明显改善,约50%患者死于腹腔局部或区域的复发和肝转移,而癌细胞在腹腔内、淋巴结、骨髓及外周血中的微转移则是导致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重要因素。淋巴结转移是其最主要的转移途径。有无淋巴结转移对结直肠癌的临床分期、术后治疗及预后判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常规病理检查未发现淋巴结转移的Dukes A和Dukes B期病人中仍有10%~25%于术后5年内复发,提示存在着一种常规手段不易发现的肿瘤“微转移”。淋巴结微转移是指通过常规组织学水平淋巴结切片的一个切面不能发现或很难发现的<2mm的瘤转移灶或单个转移瘤细胞。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及相关实验技术的发展,使这部分“微转移肿瘤”的检出逐渐成为可能。结直肠癌常见的淋巴转移途径为:结肠壁淋巴结→结肠旁淋巴结(N1)→结肠肠系膜淋巴结(N2)→肠系膜动脉根部淋巴结(N3)→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N4)。不同站次的淋巴结转移与预后判断关系更为密切,淋巴结转移站次距离原发灶越远则预后越差。以往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多为回顾性分析,并未按照上述4站淋巴结分别检测和分析,这可能是结论不一致的主要原因之一。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对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应用将可提供进一步的理论和临床依据;对其预后判断和治疗干预也将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课题旨在通过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微转移的免疫组化(IHC)细胞角蛋白20(CK20)检测,探讨其对结直肠癌术后临床分期、预后判断和治疗干预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选取40例常规HE病理检查淋巴结转移阴性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筛选)为研究对象。术前抽取外周血行循环肿瘤细胞(CTCs)测定;术中、后沿亚甲蓝染剂标识的区域淋巴结按4站次淋巴结分别摘除、放置并标记,应用IHC技术检测淋巴结中CK20,统计淋巴结微转移患者的阳性例数及阳性率,淋巴结微转移的阳性淋巴结个数、阳性率及其在各不同站次的分布情况,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临床分期、预后判断和治疗干预。同时,对HE、CTC和IHC CK20方法检测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淋巴结CK20测定与HE染色法的淋巴结微转移阳性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站次间淋巴结微转移阳性检出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N1更能准确地评判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的微转移。全组CK20检测有11例患者存在淋巴结微转移,阳性表达率为27.5%(11/40)。7例患者TNM分期提高,其中I期→IIIA 1例,IIA期→IIIA 5例,IIA期→IIIC 1例。HE染色重新分期率为17.5%(7/40)。全组CTC检测显现阳性7例,阳性表达率为17.5%(7/40),其中6例对应于IHC淋巴结CK20(+)患者,1例为IHC淋巴结CK20(-)患者,且CTCs细胞学分型表达与结直肠癌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呈正相关性。研究表明CK20免疫组化法是检测淋巴结微转移可靠而又敏感的方法,其结合亚甲蓝染色显影淋巴结可简便、快速地发现微转移灶;与CTC检测联用可达互补效能,进一步提高微转移的检出率,减少假阴性的发生。对进行正确的临床分期,合理的后续治疗提供了依据。另外,该研究病例少,缺乏随访资料,未作生存分析,且淋巴结存在微转移并不一定是真正意义的淋巴结转移,因此,微转移的检测可间接作为预后的监测指标。该课题研究创新点:术中运用亚甲蓝染剂标识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达到更易、准确、齐全收集各站次淋巴结之效能。与常规病理HE染色法相比,IHC CK20法对淋巴结微转移检测更具可靠性和敏感性。区域淋巴结分站次的IHC CK20微转移检测,进一步降低了微转移的假阴性率,为正确的临床分期提供了可靠依据。IHC CK20和CTC检测联用可达互补效能,进一步提高微转移的检出率。该课题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分4站次淋巴结IHC CK20检测和分析更细致、深入,更利于结直肠癌术后的准确临床分期、预后判断和治疗干预。该研究技术已于该院推广应用多年,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拟通过进修生进修学习、技术交流、举办专题学术会议等形式进一步扩大影响和提升临床使用率。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