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繁育及利用研究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5708

成果描述:

所属科学技术领域:该项目属植物学领域简要背景:迁地保护是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的两个主要途径之一。1995年以来,该团队在广西科技厅、中国科学院等部门支持下,紧紧围绕珍稀濒危植物保护与应用,开展了“广西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研究及科普旅游开发”、“地不容等5种广西珍稀濒危药材种质(基因)保存繁育技术研究”等11个课题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这些课题均已完成,其中5个攻关类课题通过成果鉴定,3个区基金项目已结题。该项目是这些课题的综合总结。主要技术内容及创新要点、技术经济指标:经过多年建设,在桂林植物园内建立中国第一个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和优美园林景观,占地50亩的珍稀濒危植物科普园;同时建立一个占地10亩,集种质资源保护、园林景观建设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金花茶种质园;在完成了八角莲、巴戟天等五种珍稀植物离体保存技术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可存放1200-2000种植物的离体保存库;与专类园一起,在中国首次建立了集室外迂地保护与室内离体保护于一体的珍稀植物保护体系;收集保存各类珍稀濒危植物475种,经过多年的驯化,在中亚热带的桂林率先引种成功东京桐、狭叶坡垒、蚬木、格木等热带珍贵树种;率先开展广西地不容、广西火桐、狭叶坡垒、红根草等四种珍稀植物迂地保护遗传多样性评价,从基因的层次探讨迁地保护的效果;首次从形态特征、营养元素等多方面开展石灰岩珍稀植物迁移到酸性上上的适应性研究,为石灰岩地区珍稀濒危植物的异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从群落及种群特征、光合特征、繁育习性等方面,首次开展广西石灰岩特有濒危植物广西火桐、桂林紫薇保护生物学研究,为该种的保护及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通过金花茶自然种群需光特点研究,成功构建了“中华猕猴桃藤蔓攀援棚架下种植金花茶”的人工栽培金花茶的生物防避模式,这两种经济植物的套种方法,有效提高了经济效益。通过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组织培养等手段,在广泛开展珍稀濒危植物扩繁的同时,对应用价值高的物种开展繁殖育苗技术研究,掌握了繁育技术;该项目发表论文51篇,均发表在正式科技刊物上,其中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的论文39篇,有1篇被EI收录。促进行业科技进步作用及推广应用、效益情况:积极探索珍稀濒危植物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途径,通过多年驯化、观测,筛选多种优良珍稀观赏植物在园林绿化上应用,不断扩大珍稀植物的存活数量和范围,从而达到物种保护的目的,同时6家企业应用课题组的成果,2012-2014年三年产值达2.73亿;有效保存了稀少而珍贵的重要战略植物资源。在生物灭绝速度比历史上的平均水平快1000倍的情况下,在桂林植物园内迂地保存大量珍稀濒危植物,使这些植物得以避免灭绝的命运,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使孙后代有机会开发利用这些植物资源。作为一种战略行动,其社会效益是不可估量的。为科普教育提供了条件和场所。珍稀濒危植物科普园和金花茶种质园的建立,成为永久性的宣传、普及珍稀濒危植物知识的阵地,为大、中、小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了解中国珍稀植物及其保护的场所,多年来,开展科普活动的受众达200万人次以上。为科研、教育、林业等部门开展植物保护提供条件和种源。桂林植物园成为了广西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教育实习其地,广西林业厅、桂林市科协等部门也多次在该园开展相关工作;为上海植物学会等单位提供7批320多种次材料用于研究;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国林科院大青山林业试验中心等40多个单位提供700多种次引种。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