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广西平南县三桂食品有限公司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5710
成果描述:
所属科学技术领域、简要背景、主要技术内容及创新要点、技术经济指标、促进行业科技进步作用及推广应用、效益情况。所属科学技术领域:该项目属园艺作物采后保鲜及加工技术开发领域。简要背景:荔枝是广西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广西荔枝年产量近50万吨,然而该区荔枝采后经商品化处理及加工所占的比例低,技术落后,果农“丰产不丰收”,严重制约广西荔枝产业的持续发展。主要技术内容及创新要点:该项目针对广西荔枝资源丰富但保鲜和加工水平低的现状,开展荔枝采后保鲜与加工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成果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目成果居国内研究领先水平。项目主要技术内容和创新点如下:针对荔枝采后易褐变的问题,阐明了采后贮藏荔枝衰老褐变的机理,建立抑制荔枝衰老相关基因表达的新方法,在多年试验的基础上,发明了安全有效的荔枝生物保鲜新技术,建立了荔枝采后保鲜技术体系,并开展示范推广。针对广西荔枝采后商品化处理无标准可循的现状,研发了1套荔枝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规程,编制并颁布了适合该区荔枝产业的广西地方标准,规范了荔枝采摘、采后分选、分级、包装、预冷、贮藏、运输、销售的条件及技术操作,在市场上大规模应用,增加了果农经济收入,效益显著。针对荔枝加工过程中易褐变、营养损失严重的问题,集成微波真空干燥、低温微氧发酵等高新加工技术应用于荔枝干、荔枝果汁、果酒、果醋等系列产品的开发并开展技术推广应用,促进该区荔枝加工的生态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技术经济指标:项目从细胞膜系统衰老劣变角度阐明了采后贮藏荔枝果实褐变衰老的机理;鉴定出荔枝采后酶促褐变的底物及产物的化学组成结构;首次克隆获得荔枝采后衰老期间与果皮膜脂代谢密切相关的酶-磷脂酶D家族基因cDNA全长,登录NCBI,并确定其表达特征,具有创新性。开发出荔枝生物保鲜剂产品2个,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ZL 201110371631.0)1项,受理发明专利1项(受理号:CN201410813230.X),荔枝生物保鲜剂处理后结合冷藏(4±1℃)保鲜期达18天。编制并经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广西地方标准DB45/T 859-2012《广西荔枝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规程》,并获广西重要技术标准奖。建成荔枝商品化处理生产线1条。发表论文13篇,其中SCI收录8篇、中文核心期刊收录5篇,主编英文专著1部,参编英文专著1部。建立年处理1800吨能力的荔枝采后商品化处理产业化示范基地1个,建立年处理7200吨能力的荔枝加工生产基地1个;新增产值8777.2万元,新增利润3515.5万元。促进行业科技进步作用、推广应用及效益:该项目引导广西相关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核心中试生产示范基地,为荔枝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向果农及企业推广先进技术,促进该区荔枝保鲜加工的生态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该项目技术在广西桂平、钦州等地区广泛推广,在10家企业开展应用,辐射带动2056亩,推动了亚热带果蔬采后保鲜及加工领域向绿色、健康方向发展。累计实现年新增产值8777.2万元,新增利润3515.5万元,带动了果农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果农经济收入,效益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