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防控研究及其应用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广西壮族自治区植保总站;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5706

成果描述:

该项目成果属于农业种植领域的植物保护学科范畴。水稻是广西最大的粮食作物,病虫害严重威胁水稻生产安全;为有效控制病虫害发生为害,项目针对监测预警和防控上存在的关键问题开展研发试验和推广应用。主要内容及创新点:建立了集“监测调查-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情报制作-信息发布”于一体的水稻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取得国家标准9个、实用新型专利3项和软件著作权10项。开展水稻有害生物种类与发生危害特点研究,经全国26个省(市、区)近4年的努力,查清全国水稻病虫害361种,建成中国水稻病虫害数据库,填补了空白;明确了广西水稻重大病虫由“四虫三病”到“两虫两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和稻纹柚病)的演变格局。系统监测广西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的抗性变化动态,指导科学用药,为“压前控后”和“轮换用药“的技术策略提供了试验依据;研发农药新产品,16个农药产品取得国家农药登记证书,其中50.5%存雷·硫磺可湿性粉剂和10%噻嗪·毒死蜱乳油是国内首次登记,25%烯啶异丙成可湿性粉剂是国内唯登记。研究掌握广西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灾变规律,首次利用ArcGIS完成了广西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区划,指导监测预报与分区域治理。首次测定华南(广西)、长江中下游及江淮(江苏)、东北(辽宁)、江南(江西)和西南(四川)等5大稻区主要病虫害的为害损失,为“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提供了试验依据。研究建立了杂交水稻孕穗期纹枯病病指与施氮量的回归数学模型。研究解决了适合广西特点的“生态调控、理化诱杀、生物控制、生物农药、高效化学农药”等5大类水稻病虫防灾减灾关键技术,创新集成了3套防控技术模式,建立了基于不同地理区位、栽培制度和生产功能的病虫分区治理对策。技术指标及效益:项目在广西发布相关病虫情报3630期,平均预报准确率93.2%,比项目实施前提高了3.1%。项目出版相关研究类著作11部、《广西植保》增刊4期,发表论文123篇。项目技术在中国16个水稻土产省(市、区)得到应用,近三年累计推广面积3.13亿亩次,增产948.73万吨,节省成本46.0亿元,其中广西推广面积4726.7万亩次,取得经济效益24.54亿元,投资收益比为1:32.31。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