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5635
成果描述:
该项目属于中医中药领域。中药活性物质复杂、机理不清晰以及质量标准难以建立是制约中药现代化的瓶颈。该项目利用现代谱学技术,以中药中活性物质的分子结构为核心,结合“组学”这一整体研究策略,构建了全新的基于谱学技术和组学原理的中药活性物质研究技术体系,并应用于中药中多活性组分的原位快速筛选、国家标准样品的研制以及中药复方和中医病证分子机制的阐释。主要创新点有: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基于谱学技术和组学策略的活性物质快速筛选和结构鉴定一体化技术。实现了复杂体系中活性分子的原位筛选和结构鉴定的同步完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结构为指导”的活性物质提取分离技术平台,在中药中开展针对多靶标活性物质的发现、研究和提取分离,实现了高效、原位、整体地解析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大大拓展了中药物质基础的研究空间和效率。、构建了中药活性物质的国家标准样品谱学研制和质量标准应用的技术平台。实现了对标准样品立体结构的可视性标记,成功研制22种包括具有立体异构和没有紫外吸收在内的中药活性分子的标准样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建成了包括500余种天然产物标准样品的3800余条信息的天然产物标准样品体系的数据库和实物库;构建了中药复杂体系多环节的全息化质量评价体系,并在20余种中药开发中得到了应用,提高了中药质量标准的技术保障。发展了基于谱学技术的复杂体系活性分子原位研究方法及组学技术,阐释了32种临床应用中药的物质基础及分子机制,筛选和确证了复方中活性物质的结构及生物机制,开发出基于活性组分的抗肝癌中药。开展了基于谱学技术平台的气虚血瘀证组学研究,发现了气虚血瘀证的分子标志物,揭示了病证的发展机制,为该病证的诊疗提供理论依据。该项目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7项,软件著作权1项,获得22项国家标准样品证书。承担了国家质检总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天然产物标准样品示范性研制和技术规范化研究”(批准号201210209)。发表论文74篇(其中SCI论文51篇),获得1项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