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心血管生物力学及血流动力学的超声影像研究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5634

成果描述:

该项目属于医学影像学领域。研究目的:建立活体动态无创性评价小鼠心血管系统结构和功能超声生物显微镜成像的方法,为动脉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利用超声研究活体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规律,探讨炎症因子在早期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机制。建立经胸多普勒超声无创检测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的方法,探讨冠脉微循环、冠脉侧枝循环和心血管偶联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机制。主要技术创新:建立了活体动态无创性评价小鼠心血管系统结构和功能超声生物显微镜成像的方法学。建立了载脂蛋白E双敲除(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揭示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动态变化规律。探讨炎症标志物在不同时间段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发现CRP、IL-1在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的作用机制。解决了经胸超声心动图无创性探测冠状动脉血流的关键技术,将声学造影与谐波成像相结合提高了冠状动脉血流的检测率。发现了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特征,揭示了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导致冠脉造影“正常”患者心前区疼痛的机制。发现了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冠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规律,揭示了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与LDL-C导致FH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发现了FH患者冠状动脉钙化与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关系及FH治疗的难点,为FH的治疗提供依据。发现了FH主动脉瓣上狭窄超声影像特征性的改变,揭示了纯合子与杂合子FH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和早期心肌生物力学变化的规律。将心肌超声造影及组织多普勒相结合,发现了冠状动脉侧枝循环与心肌生物力学变化的关系。提出了心血管偶联学说和心脏-血管弹性匹配为中心环节的新理念,发现了不同病理状态下心血管偶联状态变化的规律。成果产生的价值应用/推广:该技术已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等多家单位得到推广应用。每年举办新技术学习班,并应邀在国内外进行学术交流,促进了成果推广应用。发表论文: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46篇,会议论文42篇,专著4部。其中SCI收录论文6篇。发表文章包括“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国医学影像学技术”、“Echocardiography”、“Ultrasound in Med.BBiol”等国内外权威性专业杂志。得到同行专家一致好评。人才培养:培养博士后1名,博士5名,硕士4名。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