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清华大学玉泉医院;清华大学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5632
成果描述:
随着癫痫外科的发展,手术要求尽可能准确地定位癫痫的起源,同时还要尽可能地避免损伤脑功能。其中脑电图检查尤为重要,而传统的头皮脑电图无法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这就需要将特殊的颅内电极通过手术的方法置入颅内,依靠更精确的颅内电极脑电图定位癫痫起源灶,同时还可以用更高的采样率获取更完整详细的信息并加以分析,明确癫痫灶和脑功能区的关系。颅内电极置入的方法,国际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通过开颅手术,在肉眼直视下放入片状的硬脑膜下电极和脑深部电极,其优点是易于开展,缺点是创伤大,有较大风险,国内开展已有10年历史;另一种是借助立体定向技术,在颅骨钻微孔,在脑内置入多根立体定向电极,优点是创伤小,且获得的脑电信息更丰富,缺点是技术门槛高,手术设备价格昂贵(例如法国产的相应手术设备超过500万元人民币),国内近一年刚有2家医院开展。传统的颅内电极置入后,主要靠内科医师通过肉眼分析脑电信号判断癫痫灶。现在新的脑电图仪器可以采用高采样率来获得更完整的脑电信息,但凭肉眼已无法分析,还没有成熟的分析软件,国外也在刚刚起步阶段。该科从2010年开始利用课题组现有的技术条件及设备,和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合作,探索研究高频脑电及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癫痫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开发和研制出了一整套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方案。在术前对患者的所有数字影像资料进行融合并三维重建,包括并不限于CT、MRI、MRA、PET等,三维可视化地再现大脑结构、血管、功能代谢等多模态信息,帮助医师进行手术路径及手术范围的规划。术中借助立体定向技术按照术前规划进行微创手术置入颅内电极。术后进行长程(1~3周)颅内脑电监测,脑电采样频率从传统的256Hz提高到30kHz,并使用开发研制的软件进行自动分析,定位脑功能区和癫痫灶。该技术最大的特点是易于使用,充分利用医院现有条件,所需立体定向头架系统在地级市医院内均有配置,结合课题组设计的专用配件以及手术辅助软件系统即可开展。病人不需开颅,利用多模态影像融合系统设计的手术计划,避开血管,利用直径仅2mm的微钻钻孔,导入深部颅内电极,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和患者承担的费用。该技术还可应用于其他神经外科手术,优化术前设计方案,减少手术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