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沙地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陕西省治沙研究所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4725

成果描述:

课题来源与背景:陕西省治沙研究所针对陕北沙地矿区大面积煤炭开采导致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于2007年向国家林业局申报了2008年度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陕北资源开发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的建议书,被列入计划,并由国家林业局科技司下达,项目任务书编号:200804016.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技术原理项目依据恢复生态学、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物系统工程以及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原理,以技术集成与开发创新相结合为原则,以植被建设为根本措施。通过对不同立地类型和各种干扰强度下退化生境条件,进行退化生境类型诊断分析与现状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煤矸石山生态重建、塌陷区植被恢复和低效防护林人工促进植被建设及自然植被恢复技术研究。项目将研究与示范融为一体,建立资源开发区具有区域特色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模式,为资源开发区的生态建设提供示范样板和技术依据。性能指标:筛选出适宜矿区优良植物种6种:沙地柏、长梗扁桃、紫穗槐、蒙古莸、沙打旺及樟子松,其中沙地柏和长梗扁桃是该区域乡土濒危物种;建成植被恢复与林业复垦模式3个:煤矸石废弃地的快速复垦治理技术模式、生态经济型灌丛植被恢复混交体系模式、常绿与落叶混交植被建设体系模式。构建了毛乌素沙地矿区植被恢复与重建效益综合评价体系。示范区植被覆盖率达52%以上,造林成活率90%以上,保存率75%以上,荒漠化治理度达70%。在国内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科研论文8篇。共建立试验示范区10000亩,其中榆阳金鸡滩矿区封育恢复8000亩,榆阳中能矿区低效防护林更新改造试验示范500亩。神木大柳塔镇石圪台矿区煤矸石山林业复垦试验示范100亩,塌陷区植被恢复试验示范1400亩。通过项目的研究与实施,锻炼和培养植被建设相关专业的学术带头人2名,培养在职硕士研究生2名,在职博士生1名。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在多种试验模式的基础上,提出风沙区煤矸石废弃地“垫土覆沙,抗旱保水,以草促灌,灌草结合”的“四位一体”的快速复垦治理技术模式,确定沙区煤矸石山植被恢复的合理覆沙厚度应为50cm,防渗保水的最佳措施是垫黄土10-15cm。这是一项可以快速改良生境,且简单易行、经济实用的沙区煤矸石废弃地治理技术。筛选出适宜陕北沙地矿区的优良植物种6种:沙地柏、紫穗槐、长梗扁桃、蒙古莸、沙打旺、樟子松。在调查分析陕北沙地矿区塌陷地地下水、土壤水分和植被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在塌陷区建立生态经济型灌丛复合植被体系,筛选出适宜沙地塌陷区生长的优良灌木植物种,建立了以蒙古莸+紫穗槐+沙蒿、长梗扁桃+紫穗槐+沙蒿、沙柳+紫穗槐、沙蒿+沙地柏为主的混交植被恢复模式,为陕北沙区采空塌陷地植被恢复提供了示范样板和理论依据。在低效防护林区建立了常绿与落叶混交植被体系示范模式。选择樟子松、沙地柏为主栽树种,樟子松采用大苗(5年生)、稀植(4×5m)和“六位一体”的配套栽植技术,解决了以往樟子松造林野兔危害和耗水大致使造林成活率低的问题。改变了林分结构,提高了防护效益和景观效益。首次用层次分析法对榆林沙地资源开发区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行综合评价。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陕北风沙区煤矸石山快速复垦治理技术”已经成熟,适用范围:干旱、半干旱风沙地带的煤矸石山复垦。“经济型灌丛混交复合植被体系模式”、“常绿与落叶混交植被建设体系模式”已经成熟,适用范围:干旱、半干旱风沙地带的植被恢复。“毛乌素沙地矿区植被恢复与重建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已经成熟,适用范围:毛乌素沙地矿区植被恢复与重建。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项目成果将对促进陕北沙地矿区植被恢复与重建,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区域生态-经济-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意义。成果可以在沙区及中国西部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及同类煤炭开采区的植被恢复与重建中推广应用,推广应用前景广阔。已有神华神东环保处、榆林市榆阳区、神木县林业局等单位开始推广应用该项目成果,取得了良好成效。陕北沙地矿区的生态恢复与重建是一项多学科多部门协作完成的系统工程,因此政府部门要与有关科研部门多沟通协调,加强管理措施。建议有关政府部门应提高对生态建设的认识,加强生态建设的宣传教育,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积极培训技术人员,掌握成果关键技术,保障科技成果的发展,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使科技成果能够尽快的在资源开发区的生态恢复与重建中发挥作用。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