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延安大学附属医院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4723
成果描述:
| 该项目的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已得到临床医生的广泛认可,但传统的关节囊悬吊法术式所导致的术后轴性症状也成为制约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的一大顽疾。有报道单开门术后有长期颈背痛的患者占45%~80%。而且由于关节囊悬吊法对开门后的椎板是一种软性固定,棘突与关节囊之间依靠丝线相互绑定,在颈椎活动过程中两者之间存在相对运动,丝线与关节囊、软组织长期磨擦可能导致丝线断裂或关节囊切割,从而发生再关门现象,影响手术疗效。上述问题一直是困扰骨科学者的一大临床难题。应用Centerpiece开门钢板对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开门后椎板的固定,将传统的术式对开门后椎板的软性固定改为为刚性固定,能可靠固定椎板于开门状态,避免再关门,并且能使门轴侧骨槽稳定对合,利于其骨性愈合。开门钢板是对颈椎每一节段进行单独固定,在提供可靠的固定的同时并不增加对颈椎运动功能的干扰,最大限度的减少对颈椎活动度的干扰,其对开门后的椎板的固定在椎板和相对应的侧块上,避免了对小关节囊和周围软组织的牵拉和刺激,明显降低了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该术式大部分手术操作在椎管外进行,减少了脊髓、椎动脉和神经根损伤的风险,手术操作简单、安全。且单开门钢板的螺钉无需双皮质固定,其生物力学稳定性特别是颈椎前屈时的稳定性明显优于传统术式。课题组应用该技术从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对1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后路手术治疗,将Centerpiece开门钢板应用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开门后椎板的固定。采用改良JOA17分法对疗效进行评价,预计要求改善率为80%。该组患者术后随访6~17个月,平均11.3月。改良JOA17分法术前评分为8.9分,术后平均为15.6分。总体改善率为82.7%(改善率=术后评分-术前评分/17-术前评分×100%)。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门轴断裂及再关门现象。根据术后轴性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为:轻度,稍微影响生活;中度,部分影响生活;重度,严重影响生活。该组患者术后3个月时有8例自觉症状为轻度,2例为中度,1例为重度。术后6个月随访时仍有3例为轻度不适,余12例无明显颈部不适。该项目的创造性、先进性:开门钢板将传统术式对开门后椎板的软性固定改为为刚性固定;能可靠固定椎板于开门状态,避免再关门,并且能使门轴侧骨槽稳定对合,利于其骨性愈合;开门钢板是对颈椎每一节段进行单独固定,在提供可靠的固定的同时明显降低了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开门钢板多个型号及椎板架和撑脚架的设计更加个体化,使钢板的固定简单易行;对开门的维持依靠的是钢板的撑开作用,所以螺钉单皮质固定强度已足够,这就使得整个安置钢板的过程均为椎管外操作,降低了脊髓、椎动脉和神经根损伤的风险,极大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术中在掀起开门侧椎板时使用自制的带槽弯钩形神经剥离器,可以安全有效的切除开门侧黄韧带,并且该器械可以延伸到门轴侧椎板,对双侧椎板下粘连的硬膜进行安全有效的剥离,从而降低了硬膜撕裂和损伤的风险而且增加了手术操作的安全性,使开门操作变得更加容易。该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该技术可以应用在部分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及颈脊髓创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方面。根据国内外大量临床应用研究报告及课题组自己应用研究该技术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中的应用已经达到成熟应用节段。手术安全性较传统术式明显提高。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课题组从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以来对将Centerpiece开门钢板应用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开门后椎板的固定,已开展该手术30余例。随着手术经验的积累,课题组已将该手术方式从单纯的脊髓型颈椎病病例扩展到颈椎及颈脊髓创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存在研究样本需继续加大,缺少远期随访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历年获奖情况:该项目获得2011年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科学技术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