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治疗骨髓增殖性疾病的机理研究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丽水市中心医院;浙江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0670

成果描述:

该项目为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药科学研究基金支持项目,骨髓增殖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er, MPD)是一类主要发生在多能造血干/祖细胞水平的血液系统疾病,导致过多分化为一系或多系血液细胞。其特点是骨髓有核细胞增多,增殖的细胞可终末分化成熟,多不伴发育异常。外周血一系或多系细胞增多,外周器官浸润,常伴有肝脾肿大。MPD主要见于成人,发病高峰常在50-70岁,发病率为6-9/(10万人口/年),男性多见。本病进展可并发严重合并症,如:静脉血栓、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脾梗死、广泛出血等,而且在疾病终末阶段可以进展为骨髓纤维化、骨髓衰竭及转化为急性白血病等造成永久的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 既往研究认为JAK2基因多以融合基因的方式(如TEL-JAK2等)导致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而近年来国外多宗研究报道bcr/abl阴性的MPD中JAK2基因存在高频点突变V617F,并通过小鼠骨髓移植试验证实了该突变确实可引起PV的发生,提示JAK2点突变在MPD的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国内也有多组研究小组对骨髓增长性疾病的JAK2V617F点突变进行研究,结果与国外报道基本一致。随着JAK2V617F突变的发现,关于BCR/ABL融合基因阴性的MPD发病机理取得很大的发展,但在治疗上却无明显突破。李琳洁等报道在临床治疗上发现采用羟基脲片联合大剂量丹参注射液静脉注射治疗骨髓增殖性疾病能更好的控制血容量,降低血液粘滞度,减少和预防血栓等合并症及减少复发率。但丹参的治疗机制仍有待阐明,国内外尚无单用丹参提取液来干预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JAK2基因表达的研究的相关报道。通过采用AS-PCR法检测MPD患者的JAK2V617F基因的表达,并对有突变基因的HEL细胞株进行体外培养,加入不同浓度的丹参注射液,通过细胞形态学、DNA电泳、流式细胞学等观察细胞的凋亡,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AS-PCR法监测JAK2基因表达的变化,并应用Western blot方法研究丹参干预对JAK2/STAT5信号通路中的JAK2、STAT5、磷酸化JAK2和磷酸化STAT5蛋白表达的影响。该项目研究结果证明丹参确实可降低突变的JAK2基因的表达及信号通路磷酸化JAK2及STAT5蛋白的表达,则可为含JAK2V617F基因突变的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丹参注射液显著地抑制HEL细胞的增殖,呈明显的剂量效应,浓度18.75-150mg/ml时,抑制率分别为19.46-50.20%。诱导HEL细胞凋亡,细胞形态学可见凋亡小体。流式细胞术检测到Annexin V阳性的凋亡细胞率显著增加,丹参注射液浓度18.75-150mg/ml,凋亡率分别为12.3%-43.2%。DNA琼脂糖凝胶电泳上出现凋亡典型的“梯形”条带。分子作用机制的研究显示能够下调HEL细胞内JAK2/STAT5信号通路中的JAK2、STAT5、磷酸化JAK2和STAT5基因和蛋白表达的表达水平,并下调JAK2及STAT5蛋白的磷酸化状态。采用AS-PCR法检测50例MPD患者标本,其中JAK2V617F基因突变的患者35例,占70%(35/50)。社会经济效益:中西医结合对含JAK2V617F基因突变的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从细胞和基因水平证明了丹参注射液抗骨髓增殖性疾病有效性,可为这些难治性疾病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辅助药物,以提高疗效而无明显副反应,并降低治疗费用的直接经济效益,长久来说可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综合的社会效益。2该研究项目的完成可提升该院科研技术创新能力,在中医药与血液病研究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浙江省中医院血液病研究所专家们的指导下完成,培养了该院科研人才,提高了课题设计、创新及独立科研能力,有益于该院血液学科科研水平的提升与发展。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