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广西大学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5719
成果描述:
课题来源与背景: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为严重危害中国养禽业最重要的疫病。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血清型众多,不同血清型之间交叉保护效果差,变异株又不断出现,造成鸡群免疫失败或免疫效果不佳。变异株的出现主要是IBV的S1基因发生点突变、缺失、插入和不同毒株基因组间的同源重组所致。尽管使用疫苗免疫,但近年来广西仍频繁发生IB,造成很大经济损失,因此有必要对该区的IBV流行株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但迄今为止还未见到对广西IBV流行毒株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报道。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目的旨在广西IBV流行毒株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研究意义是掌握IBV突变和进化的规律和分子机制,为广西IBV的流行病学提供最新的资料,并为生产中选择应用有效的IBV疫苗提供指导。项目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主要论点与论据:该研究主要获得如下成果。从广西免疫鸡场分离获得了26个IBV分离株,免疫鸡场仍可以分离到病毒,提示IBV可能已发生变异。建立了可检测不同血清型IBV的快速诊断方法,可检测感染鸡胚尿囊液,也可直接检测病料。建立了鸡IBV疫苗株与广西流行野毒株鉴别方法,该方法特异、灵敏、快速,只需一个RT-PCR反应,可将广西流行野毒株、参考株M41、Mass型疫苗株和4/91型弱毒疫苗株区别开。发现大部分广西IBV分离株已发生了变异,基于S1基因HVR I、N基因和3’UTR基因序列的进化树分别分为6、4和4个基因群,提示流行株遗传的变异可能是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主要原因。证实广西存在众多IBV血清型的流行且与疫苗株差异大,发现26株广西IBV分离株分别属于7个血清型,其中5个血清型与疫苗株不同,很好地解释了生产上尽管多次接种疫苗但是不少鸡群仍然暴发IB的原因。发现基于病毒S1基因HVRⅠ的基因分型与血清分型的相关性比基于N基因的基因分型与血清分型之间相关性高,但两者均不能代替血清分型。发现与H120亲缘关系很远的广西IBV的致病性较强,死亡率可达11%-44%,有广泛的组织嗜性并引起肾脏发生严重病变。创见与创新:利用IBV通用引物建立的鸡IBV快速诊断方法能直接从病料检测不同血清型IBV毒株。建立了特异、灵敏、快速IBV疫苗株与广西流行野毒株分子生物学鉴别方法,整个过程在5-7小时内完成,远远优于常规的方法(病毒学诊断至少要7-14天时间),既可检测感染鸡胚尿囊液,也可直接检测病料,也可用于检测混合感染,该鉴别方法在国内外未见报道,具有创新性。区内首次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广西IBV进行全面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不同于传统的病毒流行病学的调查,从基因分子水平上寻找IBV的遗传变异机制,丰富了分子流行病学的内容。社会经济效益:建立的IBV快速诊断方法特异、灵敏、操作快捷、简便、经济,同时满足临床诊断、兽医检疫和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的需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已成功应用于临床诊断,提高禽类的存活率,增加了该区农民的经济收入。项目建立的鸡IBV疫苗株与广西流行野毒株鉴别方法特异、灵敏、快速、经济,对疫情监测和争取宝贵的时间控制疾病减少损失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项目弄清了大部分广西IBV已发生变异;证实了广西存在众多IBV血清型的流行且元疫苗株差异很大;弄清了广西IBV的致病性情况,为疫苗研发和制定综合的防控措施打下基础,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